基本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特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 : 灾害遥感实验室负责人、遥感智能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党支部书记
其他任职 : 中国地理学会综合减灾专委会委员、JAMC期刊副编辑、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英国生态学学会(BES)评审专家等
曾获荣誉 : 优秀研究生导师、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突出审稿贡献、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科技创新奖二等奖、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性别 : 男
出生年月 : 1989年07月08日
毕业院校 : 武汉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学位 : 理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职
所在单位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 : 地理信息科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办公地点 : 未来城校区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423
联系方式 : zhangxiang76@cug.edu.cn
Email :
教师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 :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个人简介
张翔,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干旱遥感观测与智能减灾服务研究工作。
担任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专委会委员、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会委员、国际数字地球学会中国国家委员会数字减灾专委会委员、联合国ITU-T AI4NDM(人工智能服务于自然灾害)标准焦点组专家、美国气象学会JAMC期刊副编辑、英国生态学学会(BES)评审专家、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长江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遥感领域排名第一的顶级期刊RSE突出审稿贡献人、IEEE JSTARS等近十个SCI期刊客座/特刊编辑。
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广东省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省级实验室项目等16项,累计负责经费超过1200万;同时作为技术负责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和美国农业部USDA/NIFA重点项目。
截止2024年9月,共出版《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干旱综合监测与分析》等学术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95篇,其中一作/通讯55篇,包括Earth-Science Review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和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一区/TOP期刊论文28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7项。
成果入选ESI前1%高被引/热点论文(5篇)、地球科学TOP100论文、《干旱气象》、《测绘学报》和《武大学报》等多个期刊优秀论文。截止2024年9月,论文Google总引用数达到3611次,h指数为31,i10指数为66,单篇最高被引260次。
成果获得30余位中美两院院士和IEEE Fellow正面引用评价:①干旱传感网监测技术方法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官方报道,被美国工程院院士Dani Or 教授等2022 年在《Nature Reviews Earth & Environment》综述论文中引用并设计了未来土壤水文观测的信息物理基础设施;②中国科学院郭华东院士团队、印第安纳大学-普渡大学Lixin Wang教授等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和《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综述论文中将PADI干旱指数评为国际上基于过程的集成干旱监测指数最新代表,与传统基于数据驱动模型和基于水平衡模型并列为当前三类模型之一;③被联合国UNDRR、UNCCD 和UNEP 3 份干旱技术报告和IPCC 第六次评估报告第六章十余次引证,并被评价为“第一个定义城市干旱,分析特征和影响的研究工作”。
成果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5)、中国发明协会奖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1/5)、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年度优秀科技成果(1/10)、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奖(3/15)、全球智慧城市创新奖(3/3)和中国气象服务协会气象科技创新奖二等奖(10/10)等。
组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灾害遥感实验室、遥感智能处理研究所,指导研究生20余名,获评高等研究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和会议优秀论文等荣誉奖励。
Google Scholar个人主页: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fu1SU2EAAAAJ&hl=zh-CN
Publons个人主页: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uthor/rid/H-3158-2013
ORCID个人主页:https://orcid.org/0000-0002-1017-742X
Short Curriculum Vitae of Prof. Xiang Zhang is attached here.
欢迎咨询和报考本人团队的的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探索灾害遥感的奥秘!
联系邮箱:zhangxiang76@cug.edu.cn
最新进展
1. 聘为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会委员
主要内容:2024年9月27日,第29届中国气象学会干旱气象学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在兰州召开,张翔教授被聘为学委员会委员,成为全部44名委员中唯一一名来自于中部地区的代表。
2. 获得武汉市晨光计划资助
项目内容:“基于因果深度学习的干旱数据智能融合与可信预测方法研究”获得2024年市自然科学基金探索计划(晨光计划)资助。该项目旨在解决传统基于数理统计、物理过程模型和纯数据驱动人工智能方法在干旱监测预测中存在的机制不清、泛化性不够、解释性不足的瓶颈问题,引入并发展因果深度学习的方法,提高干旱监测数据融合精度和预测可信度。
3. 获评国际发明节银奖
获奖内容:近日,"面向农业干旱综合监测的地理空间传感网关键技术与系统”获得2024年美国硅谷国际发明节银奖。该展会由国际发明联盟组织举办,是美国规模宏大的发明展览,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际发明展之一, 在全球创新研发领域享有盛誉。
4. 研究工作发表于RSE期刊
研究动机:全球森林每年因旱死亡分布和程度如何?
论文内容:准确了解干旱对森林的影响,特别是干旱造成的森林死亡分布和程度,对于科学地了解全球生态干旱至关重要。为此,我们将植被光学厚度(VOD)与植被指数、气象数据、地形等变量相结合,构建了森林干旱死亡率预测模型,生成了逐年0.25°全球森林干旱死亡率地图。结果表明,与植被和气象变量相比,VOD相关变量对死亡率模型的贡献显著。与相对含水量、增强植被指数和气候水分亏缺相比,ΔVOD与参考死亡率的相关性更高。通过验证模型与参考死亡率的拟合,我们发现将ΔVOD纳入模型后全球森林死亡率地图准确性从R2 = 0.45提高到R2 = 0.63。通过使用ΔVOD与参考死亡率之间的两阶段相关阈值对训练点进行优化,可使地图精度进一步提高到R2 = 0.72。本研究形成的2014 - 2018年全球森林死亡率图相比于已有研究在死亡率量化、时空分布和精度等方面具有显著提升。近日,该论文以“Mapping global drought-induced forest mortality based on multiple satellite vegetation optical depth data”为题发表于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期刊。
5. 获得自然科学基金资助
项目内容:项目组在植被干旱方面的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项目执行期为2025/01-2028/12。该项目将针对长江流域典型植被,建立植被干旱降尺度数据集,解耦干热复合胁迫下植被光合、蒸腾和水分调节三类生理功能响应遥感信号,形成新的干旱生理响应遥感指数,实现植被生理功能受旱胁迫的精准分析评估。
研究兴趣
灾害遥感的基础理论、核心方法、关键技术和信息系统,重点关注:
(1)灾害遥感协同监测理论
(2)多源灾害数据时空融合
(3)灾害时空过程深度解析
(4)灾害致灾风险智能评估
(5)灾害数字孪生信息系统
招生专业
热烈欢迎有志愿从事灾害遥感研究和应用的同学报考或交流学习(email:zhangxiang76@cug.edu.cn)!
硕士招生学科:
0705|地理学070500|地理学
0854|电子信息085400|电子信息
0857|资源与环境085700|资源与环境
博士招生学科:
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术专著
1. 张翔;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干旱综合监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92 千字, ISBN 978-7-03-070076-6,2021.
2. 陈能成、张翔、盛浩,等;智慧城市综合感知[M],科学出版社,382千字,ISBN 978-7-03-072824-1,2022.
10篇代表性SCI论文
Zhang X.; et al. Mapping Global Drought-Induced Forest Mortality Based on Multiple Satellite Vegetation Optical Depth Data.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4, 315:114406.
Zhang X.; Chen N.C.; Chen Z.Q.; Wu L.X.; Li X.; Zhang L.P.; Di L.P.; Gong J.Y.; Li D.R. Geospatial Sensor Web: A Cyber-Physical Infrastructure for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8, 185: 684-703. (一区TOP)【该权威期刊首篇武汉大学第一完成单位论文;获得武汉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和新浪新闻等媒体报道转载(http://www.nsfc.gov.cn/csc/20340/20343/29171/index.html )】
Zhang X.; Chen N.C.; Li J.Z.; Chen Z.H.; Niyogi D. Multi-sensor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Index for Agricultural Drought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7, 188: 141-163. (一区TOP)【实验室官网报道(http://www.lmars.whu.edu.cn/index.php/xwzx/1781.html)】
Xu L.; Chen N.C.; Zhang X.*; Moradkhani H.; Zhang C.; Hu C.L.* In-situ and triple-collocation based evaluations of eight global root zon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1, 254: 112248. (一区TOP)
Ma H.L.; Zeng J.Y.; Zhang X.*; Fu P.; Zheng D.H.; Wigneron J.P.; Chen N.C.; Niyogi D. Evaluation of six satellite- and model-based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datasets using global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1, 264: 112605. (一区TOP)
Huang S, Zhang X*, Chen N, et al. A Novel Fusion Method for Generating Surface Soil Moisture Data With High Accuracy, High Spatial Resolution, and High Spatio‐Temporal Continuity[J].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2, 58(5): e2021WR030827. (一区TOP)
Zhang X, Song Y, Nam W H, et al. Data fusion of satellite imagery and downscaling for generating highly fine-scale precipitation[J].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4, 631: 130665. (一区TOP)
Xu L.; Zhang C.; Chen N.C.; Moradkhani H.; Chu P.S.; Zhang X.*. Potential Precipitation Predictability Decreases under Future Warm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47(22): e2020GL090798. (一区TOP)
Zhang X.; Chen N.C. Reconstruction of GF-1 Soil Moisture Observation based on Satellite and In Situ Sensor Collaboration under Full Cloud Contamin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54(9): 5185-5202. (一区TOP)
Cao Junjun, Luo Yi, Zhang X*, et al. Assessing the responsiveness of multiple microwave remote sensing vegetation optical depth indices to drought on crops in Midwest U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 and Geoinformation. 2024, 132:104072 (一区TOP)
10篇代表性中文论文
1.张翔, 韦燕芳, 李思宇, 梁达. 从干旱灾害到干旱灾害链:进展与挑战. 干旱气象, 2021, 39(06): 873-883.
2.张翔,黄舒哲,管宇航. 干旱传播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 地球科学进展,2023, 38(6): 563-579.
3. 张翔,孙雯. 2015—2017年南非西开普省干旱事件的时空特征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2023, 38(5): 493-504.
4.张翔, 陈能成,胡楚丽,彭小婷, 1983—2015 年我国农业区域三类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2018, 33(10): 1048-1057.
5.王雪琴,张翔*,陈能成,马宏亮,基于时空变异性的土壤水分观测网设计,遥感技术与应用,2022,37(6): 1437-1446.
6. 王思琪,张翔*,陈能成,三种复合干旱指数在我国三大农业主产区的适用性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0,38(01):243-254+265.
7.李思宇,梁达,韦燕芳,张翔*,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旱-森林火灾灾害链定量建模研究—以和陕西和湖北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23,32(1): 38-46.
8. 龚健雅,张翔,向隆刚,陈能成,智慧城市综合感知与智能决策的进展及应用,测绘学报,2019,48(12):1482-1497.
9. 汤诗怡,张翔*,陈能成,干旱指数的土壤湿度监测适应性分析,测绘科学,2021,46(11):114-119.
10. 陈栋,张翔,陈能成*,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武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22, 47(2): 159-180..
5项代表性项目
1.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471349,干旱-高温复合胁迫下植被三类生理响应的遥感信号分离与监测指数研究,2025/01-2028/12,在研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对地观测传感网的金砖国家农业区干旱传播时空过程及机理,2024/07-2027/06,在研
3.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01339,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干旱演变过程连续监测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2019/01 – 2021/12,结题
4. 主持:湖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两客一危”重大交通安全事故智能决策与救援关键技术研究,2024/01-2027/02,在研
5.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青年科学家项目,2023YFF0807000,长三角城市群超强台风-暴雨-洪水复合链式灾害风险评估与智慧防御,2023/12-2028/11,在研
10项代表性专利和软著
1. 张翔,王思琪,陈能成. 一种基于Landsat 8 OLI的蓝藻水华风险评估与动态感知方法. 2021,ZL202010176108.1
2 .张翔,黄舒哲,陈能成,一种土壤水分多尺度综合感知方法,已申请,202111287264.6
3. 张翔、陈栋、陈能成、张伟、尹星,一种面向交通事故应急的多尺度综合感知方法,已申请,20221053340.3
4. 张翔,胡承宏,陈能成,一种公路交通降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已申请,202211184411.1
5. 陈能成,张翔,郑重. 一种卫星光学传感器动态观测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2015. ZL201310020925.8
6. 陈能成,幸晨杰,张翔. 一种光学卫星传感器静态对地观测能力聚类方法. 2015. ZL201310070333.7
7. 陈能成,肖长江,李继珍,张翔. 一种支持视频传感器网络在线开放规划的方法. 2016. ZL201310651566
8. 陈能成、程博文、李蓉辉、陈栋、林欣、张翔、谭喜成、郑琪臻,城市时空信息网络适配器系统软件 V1.0,武汉大学,2020SR1712129,软著登字第6513101号
9. 张翔、陈栋、管宇航、张伟、周晋、王胤泽、尹星、陈能成,空天地协同的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 V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SR0809470,软著登字第9763669号
10. 张翔、陈能成、胡承宏,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多尺度评估系统V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SR0842265,软著登字第9796464号
荣誉和奖励
1. 张翔、顾西辉、吴杰峰、龚杰、王乐、肖明忠、李春龙、张旭、陈能成,融合卫星——地面物联网的干旱综合监测评估技术与应用,202401TY0010,2024 年度首批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优秀科技成果
2. 张翔、韦燕芳、李思宇、梁达,《从干旱灾害到干旱灾害链:进展与挑战》,《干旱气象》2021年度优秀论文,2024
3. 张翔、顾西辉、孔冬冬、陈敬佳、杨庭,面向农业干旱综合监测的地理空间传感网关键技术与系统,中国发明协会发明创业奖成果奖二等奖,2024
4. 陈能成、陈栋、张翔,城市时空信息感知基站硬件产品,全球智慧城市技术创新奖,2023
5. 张翔,高等研究院“优秀研究生导师”,2023
6. 陈栋、张翔、陈能成,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年度优秀论文,2022
7. 龚健雅、张翔、向隆刚、陈能成,智慧城市综合感知与智能决策的进展及应用,《测绘学报》年度优秀论文,2021
8. 顾西辉,张强,李剑锋,施东雷,赖扬晨,陈光华,陈蕾,肖名忠,赵树云,张翔,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移动特征、机理过程及其暴雨洪水效应,2023年度中国气象服务协会科学技术奖,气象科技创新奖二等奖,2023.
9. 李良雄、孙爱国、张翔、熊荣军、刘勇、陈能成、唐正涛、许建雄、杜文英、宋成果、肖翔、贺凯、方睿、陈泽强、胡冬冬,内河航道立体勘察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
10. 张翔,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突出审稿贡献奖
社会服务
1. 美国气象学会Journal of Applied Meteorology and Climatology期刊副编辑(Associate Editor)
2.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灾害风险与综合减灾专委会委员
3. 英国生态学学会(BES)评审专家
4. IEEE Journal of Selected Topics in Applied Earth Observations and Remote Sensing特刊编辑
5.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等二十余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
6. 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2021/07-)
7. 武汉大学GeoScience Café学术社团前主席。担任《我的科研故事(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主编之一
灾害遥感实验室人员
独立和联合指导的博士研究生:
1. 2022级,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张旭
2. 2023级,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刘俊屹
3. 2023级,博士,遥感科学与技术,卢文艺
4. 2023级,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杨爽
4. 2024级,博士,测绘科学与技术,崔囤月
5. 2024级,博士,遥感科学与技术,赫泳翔
独立和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
1. 2021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宋宇,毕业后就职于武汉金山办公软件有限公司
2. 2021级,硕士,资源与环境,黄泰来,毕业后就职于长沙市规划信息服务中心
3. 2021级,硕士,电子信息,周晋,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南方电网数字电网研究院有限公司
4. 2021级,硕士,电子信息,管宇航,毕业后就职于浙江智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5. 2021级,硕士,电子信息,王胤泽,毕业后就职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湖北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6. 2022级,硕士,资源与环境,侯林沂
7. 2022级,硕士,资源与环境,马轶杨
8. 2022级,硕士,地理学,孙雯
9. 2022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张明慧
10. 2022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张清雨
11. 2022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崔馨天
12. 2023级,硕士,资源与环境,赵昱乔
13. 2023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刘鑫
14. 2023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吕俊俊
15. 2023级,硕士,资源与环境,王旭峰
16. 2023级,硕士,地理学,许道坤
17. 2023级,硕士,资源与环境,杨雅淇
18. 2024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张红
19. 2024级,硕士,地理学,张丽华
20. 2024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况雄
21. 2024级,硕士,资源与环境,严方银
22. 2024级,硕士,资源与环境,刘家宁
23. 2024级,硕士,电子信息,杨海涛
团队介绍Research Group
灾害遥感研究团队
地址在崇义楼205,欢迎来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