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本信息Personal Information
教授(特聘)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 : 党支部书记、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研究所
其他任职 : SCI期刊主题编辑、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英国生态学学会(BES)评审专家等
曾获荣誉 :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突出审稿贡献、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
性别 : 男
出生年月 : 1989年07月08日
毕业院校 : 武汉大学
学历 : 博士研究生
学位 : 理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 : 在职
所在单位 : 国家地理信息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科 : 地理信息科学 遥感科学与技术
办公地点 : 未来城校区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423
联系方式 : zhangxiang76@cug.edu.cn
Email :
教师其他联系方式Other Contact Information
通讯/办公地址 :
邮箱 :
个人简介Personal Profile
个人简介
张翔,男,中国地质大学教授、博导,长期从事灾害遥感方向,特别是干旱灾害智能感知的研究工作。
2008-2012年,在华中农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2012-2017年在武汉大学获得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博士学位,师从陈能成教授;2015-2017年在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联合培养,师从Dev Niyogi教授。2017年进入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工作,获批重点资助博士后,师从李德仁院士;2019年受聘武汉大学特聘副研究员;2021年受聘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特任教授、“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2022年受聘湖北珞珈实验室兼职教授。
近年来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等项目7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等,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70万;并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和美国农业部USDA/NIFA重点项目等研究工作。截至2023年1月,共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研究论文80余篇(其中一作/通讯43篇),包括Earth-Science Reviews、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Water Resources Research、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和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等TOP期刊论文20余篇。申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批软件著作权3项。成果入选ESI前1%高被引论文、2017年地球科学TOP100论文,提出的PADI干旱指数作为国际干旱监测分析领域的最新典型进展,并获得联合国多份报告引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报道,国内外权威专家学者正面评价。担任RSE、GRL、AFM、ERL、ISPRS、IEEE TGRS和IJRS等近二十个SCI期刊审稿人,JAMC期刊副编辑、Water期刊主题编辑、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英国生态学学会(BES)评审专家、长江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并被授予“Outstanding Contribution in Reviewing for RSE”荣誉奖励,获得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技进步二等奖(3/15)、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和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等多项荣誉。近些年指导/协助指导研究生20余名,多人获得国家奖学金等荣誉奖励。
Google Scholar个人主页:https://scholar.google.com/citations?user=fu1SU2EAAAAJ&hl=zh-CN
Publons个人主页:https://www.webofscience.com/wos/author/rid/H-3158-2013
ORCID个人主页:https://orcid.org/0000-0002-1017-742X
Short Curriculum Vitae of Prof. Xiang Zhang is attached here.
欢迎咨询和报考本人团队的的 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共同探索灾害遥感的奥秘!
近两年大力引进相关研究人员,提供 教授(研究员)、副教授(副研究员)和博士后等工作岗位,欢迎咨询交流!
欢迎遥感、GIS、计算机、气象和水文等相关专业本科生每年暑期来小组进行实习或者交流!联系邮箱:zhangxiang76@cug.edu.cn
最新进展
1. 智慧城市综合感知基站论文入选2022年度优秀论文
研究动机:如何快速接入泛在且异构的物联网感知资源?
研究内容:2022年团队发表在《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的论文“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入选该期刊2022年度优秀论文。目前该论文已下载近3000次,被引9次。论文摘要为:感知设备的接入、集成管理与服务是实现智慧城市的首要前提。为了剖析当前智慧城市感知技术的发展和挑战,首先系统性论述了智慧城市感知的需求与复杂性,梳理了智慧城市感知技术体系的发展过程和网络架构;然后在此基础上,针对未来智慧城市感知中泛在接入、可信感知和智慧管理的重要挑战,提出了智慧城市感知基站这一全新的解决方案,论述了智慧城市感知基站作为未来智慧城市综合感知基础设施的重要角色,并从其原型机上介绍了整个系统的运行原理;最后围绕智慧城市感知基站,分析和展望了其在社区场景和应急场景下的应用前景。
论文链接:http://ch.whu.edu.cn/cn/article/doi/10.13203/j.whugis20210224
2. 参加2023年生态气象遥感年会并作大会报告
参会情况:5月13日,由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主办的2023年生态气象遥感年会在河北承德召开,本人应邀参会并作题为“多尺度‘三高’土壤水分数据的融合生成方法”的大会报告。
3. 参加第八届青年地学论坛并主持分会场
参会情况:5月6-8日,青年地学论坛在武汉举办,本人参与主题“20、地球关键带与全球变化”并与安徽师范大学孙鹏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刘宪锋副教授联合主持“干旱灾害”分会场。团队张旭博士生、孙雯硕士生参会,张旭作题为“全球植被光学厚度(VOD)对森林干旱的敏感性分析”报告。
4. 极端干热复合灾害事件的研究发表于JOH
研究动机:全球尺度水文干热事件呈现何种规律?
研究内容:干热复合极端事件天气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粮食生产构成巨大威胁。虽然气象角度的复合干热极端事件(基于高近地面气温和低降水量)已受到广泛关注,但水文角度的复合干热极端事件(基于高近地面气温和低地表径流)尚不明确。为此,本团队参与顾西辉教授团队的最新工作利用集合经验模态分解方法和基于多个全球网格数据集的Copula函数,研究了1902年至2019年期间的全球尺度水文干热事件规律。论文成果于2023年4月29日以“Increasing likelihood of global compound hot-dry extremes from temperature and runoff during the past 120 years”为题发表于《Journal of Hydrology》。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2216942300495X?dgcid=coauthor
5. 干旱传播研究成果将发表于《地球科学进展》
研究动机:当前干旱传播的科学进展如何?
研究内容:近十年来,对干旱传播时空特征、研究方法、演变过程以及驱动因素的理解逐步加深,但明确的科学观点仍相对匮乏。因此,从干旱传播的定义出发,系统分析了该问题的科学内涵,阐明了干旱传播研究的发展阶段。随后综合归纳了当前干旱传播的6类定量研究方法,包括阈值方法与游程理论、相关分析、因果分析、交叉小波、概率模型以及气象水文模型等方法。并进一步从气象—水文和气象—农业两类干旱传播情景以及干旱传播驱动力方面,分析总结了当前形成的主要科学认识,揭示了全球范围内干旱传播研究发现的传播顺序、阶段阈值、时空异质性和人类驱动过程。最后分析指出了未来干旱传播研究面临的一系列挑战。该研究将以“干旱传播的研究进展、挑战与展望”为题发表于《地球科学进展》。
研究兴趣
灾害遥感的基础理论、核心方法、关键技术和信息系统,重点关注:
(1)灾害遥感协同理论
(2)多源灾害数据融合
(3)灾害时空过程解析
(4)灾害致灾风险评估
(5)灾害数字孪生系统
招生专业
热烈欢迎有志愿从事灾害遥感研究和应用(包括但不限于地质灾害、干旱灾害、环境遥感、地理信息等专业背景)的同学报考或交流学习(email:zhangxiang76@cug.edu.cn)!
硕士招生学科:
0705|地理学070500|地理学
0854|电子信息085400|电子信息
0857|资源与环境085700|资源与环境
博士招生学科:
081600|测绘科学与技术
学术专著
1. 张翔; 基于多源数据融合的干旱综合监测与分析[M], 科学出版社, 292 千字, ISBN 978-7-03-070076-6,2021.
2. 陈能成、张翔、盛浩,等;智慧城市综合感知[M],科学出版社,382千字,ISBN 978-7-03-072824-1,2022.
10篇代表性SCI论文
1. Zhang X.; Chen N.C.; Chen Z.Q.; Wu L.X.; Li X.; Zhang L.P.; Di L.P.; Gong J.Y.; Li D.R. Geospatial Sensor Web: A Cyber-Physical Infrastructure for Geoscien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Earth-Science Reviews. 2018, 185: 684-703. (IF = 9.530; 一区TOP)【该权威期刊首篇武汉大学第一完成单位论文;获得武汉大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NSFC和新浪新闻等媒体报道转载(http://www.nsfc.gov.cn/csc/20340/20343/29171/index.html )】
2. Zhang X.; Chen N.C.; Li J.Z.; Chen Z.H.; Niyogi D. Multi-sensor Integrated Framework and Index for Agricultural Drought Monitoring.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17, 188: 141-163. (IF = 8.218; 一区TOP)【实验室官网报道(http://www.lmars.whu.edu.cn/index.php/xwzx/1781.html)】
3. Xu L.; Chen N.C.; Zhang X.*; Moradkhani H.; Zhang C.; Hu C.L.* In-situ and triple-collocation based evaluations of eight global root zone soil moisture product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1, 254: 112248. (IF = 8.218; 一区TOP)
4. Ma H.L.; Zeng J.Y.; Zhang X.*; Fu P.; Zheng D.H.; Wigneron J.P.; Chen N.C.; Niyogi D. Evaluation of six satellite- and model-based surface soil temperature datasets using global ground-based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2021, 264: 112605. (IF = 8.218; 一区TOP)
5. Li R.H.; Chen N.C.; Zhang X.*; Zeng L.L.; Wang X.P.; Tang S.J.; Li D.R.; Niyogi, D.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Agricultural Drought Propagation Process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by Using Cross Wavelet Analysis and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gricultural and Forest Meteorology. 2020, 280: 107809. (IF = 4.189; 一区TOP)
6. Xu L.; Chen N.C.; Moradkhani H.; Zhang X.*; Hu C.L.* Improving Global Monthly and Daily Precipitation Estimation by Fusing Gauge Observations, Remote Sensing, and Reanalysis Datasets. Water Resources Research. 2020, 56(3): e2019WR026444. (IF = 4.142;一区TOP)
7. Chen N.C.; Li R.H.; Zhang X.*; Yang C.*; Wang X.P.; Zeng L.L.; Tang S.J.; Wang W.; Li D.R.; Niyogi, D. Drought Propagation in Northern China Plai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LDAS and MERRA-2 Datasets. Journal of Hydrology. 2020, 588: 125026. (IF = 4.405; 一区TOP)
8. Xu L.; Zhang C.; Chen N.C.; Moradkhani H.; Chu P.S.; Zhang X.*. Potential Precipitation Predictability Decreases under Future Warming.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0, 47(22): e2020GL090798. (IF= 4.497;一区TOP)
9. Zhang X.; Chen N.C. Reconstruction of GF-1 Soil Moisture Observation based on Satellite and In Situ Sensor Collaboration under Full Cloud Contamination.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2016, 54(9): 5185-5202. (IF = 5.630;二区TOP)
10. Zhang X.; Chen N.C.; Sheng H.; et al., Urban Drought Challenge to 20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2019, 693: 133536. (IF = 5.589;二区TOP) 【本人与联合国、国际电信联盟、美国、澳大利亚和中国等十余位专家的国际合作综述论文】
10篇代表性中文论文
1.张翔, 韦燕芳, 李思宇, 梁达. 从干旱灾害到干旱灾害链:进展与挑战[J]. 干旱气象, 2021, 39(06): 873-883.
2.张翔, 陈能成,胡楚丽,彭小婷, 1983—2015 年我国农业区域三类骤旱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地球科学进展, 2018, 33(10): 1048-1057
3.王雪琴,张翔*,陈能成,马宏亮,基于时空变异性的土壤水分观测网设计,遥感技术与应用,2022,出版中.
4. 王思琪,张翔*,陈能成,三种复合干旱指数在我国三大农业主产区的适用性分析,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20,38(01):243-254+265.
5.李思宇,梁达,韦燕芳,张翔*,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干旱-森林火灾灾害链定量建模研究:以和陕西和湖北为例,自然灾害学报,2022,出版中
6. 龚健雅,张翔,向隆刚,陈能成,智慧城市综合感知与智能决策的进展及应用,测绘学报,2019,48(12):1482-1497.
7. 汤诗怡,张翔*,陈能成,干旱指数的土壤湿度监测适应性分析,测绘科学,2021,46(11):114-119.
8. 王思琪, 张翔, 陈能成,周家香,胡楚丽,彭小婷, 基于多种干旱指数的长江中下游五省干旱监测与对比, 干旱气象, 2019, 37(2): 209-217
9. 胡楚丽,刘一冬,张翔. 一种面向应急任务的天基传感器观测组合评定方法,武大学报(信息科学版). 2016, 41(10): 1313-1318
10. 陈栋,张翔,陈能成*,智慧城市感知基站:未来智慧城市的综合感知基础设施,武大学报(信息科学版),2021.
5项代表性项目
1. 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2018YFB2100504,城市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与示范,2019/07 – 2022/06,已结题
2.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41801339,基于星地多源数据的干旱演变过程连续监测与定量分析方法研究,2019/01 – 2021/12,已结题
3. 主持: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0CFB615, 典型干旱灾害链的遥感监测与定量分析研究,2021/01 – 2022/12,已结题
4.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2018T110804,星地一体化地理国情监测中土壤水分数据融合方法研究,2018/09 – 2019/09,已结题
5. 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等资助),2017M620338,针对农业干旱致灾过程的多源遥感跟踪监测方法研究,2017/11 – 2019/10,已结题
10项代表性专利和软著
1. 张翔,王思琪,陈能成. 一种基于Landsat 8 OLI的蓝藻水华风险评估与动态感知方法. 2021,ZL202010176108.1
2 .张翔,黄舒哲,陈能成,一种土壤水分多尺度综合感知方法,已申请,202111287264.6
3. 张翔、陈栋、陈能成、张伟、尹星,一种面向交通事故应急的多尺度综合感知方法,已申请,20221053340.3
4. 张翔,胡承宏,陈能成,一种公路交通降雨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方法、装置及设备,已申请,202211184411.1
5. 陈能成,张翔,郑重. 一种卫星光学传感器动态观测能力的定量评价方法. 2015. ZL201310020925.8
6. 陈能成,幸晨杰,张翔. 一种光学卫星传感器静态对地观测能力聚类方法. 2015. ZL201310070333.7
7. 陈能成,肖长江,李继珍,张翔. 一种支持视频传感器网络在线开放规划的方法. 2016. ZL201310651566
8. 陈能成、程博文、李蓉辉、陈栋、林欣、张翔、谭喜成、郑琪臻,城市时空信息网络适配器系统软件 V1.0,武汉大学,2020SR1712129,软著登字第6513101号
9. 张翔、陈栋、管宇航、张伟、周晋、王胤泽、尹星、陈能成,空天地协同的多尺度综合感知服务系统 V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SR0809470,软著登字第9763669号
10. 张翔、陈能成、胡承宏,公路交通气象灾害风险多尺度评估系统V1.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022SR0842265,软著登字第9796464号
荣誉和奖励
1. 李良雄、孙爱国、张翔、熊荣军、刘勇、陈能成、唐正涛、许建雄、杜文英、宋成果、肖翔、贺凯、方睿、陈泽强、胡冬冬,内河航道立体勘察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二等奖,2020.
2. 在2017年获得: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杰出审稿人、第一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奖、第一届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国际博士生论坛优秀报告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一等奖、武汉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入围奖
3. 在2016年获得: 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生奖学金
4. 在2015年获得: 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留学奖学金、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学生奖学金、武汉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武汉大学地理信息暑期学校优秀学员
5. 在2014年获得: 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一等学业奖学金
6. 在2013年获得: 武汉大学乙等奖学金
7. 在2012年获得: 华中农业大学优秀毕业生、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学生、华中农业大学二等优秀成绩奖、华中农业大学二等农业信息化奖学金
8. 在2011年获得: 华中农业大学一等优秀成绩奖(两次)、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学生
9. 在2010年获得: 华中农业大学一等优秀成绩奖、华中农业大学二等优秀成绩奖、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学生
10. 在2009年获得: 华中农业大学一等优秀成绩奖、华中农业大学优秀学生
社会服务
1. 武汉大学GeoScience Café学术社团前主席。担任《我的科研故事(第一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主编之一
2. SCI期刊Water的主题编辑(Topic Editor; 2020/09-)
3. SCI期刊Remote Sensing的特刊编辑(2020-)
4. SCI期刊Frontier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评审编辑(Review Editor; 2022/10-)
5. 二十余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包括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IEEE Transactions on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ISPRS Journal of Photogrammetry and Remote Sens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 Remote Sensing Letters, Scientific Reports, Ecological Indicators, Remote Sensing等
6. 国家科技专家库专家(2021/07-)
7. 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会员、长江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2021/07-)
8. 江汉大学校内校级科研项目评审专家(2021/07-)
9.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2018/08-)
团队介绍Research Group
灾害遥感研究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