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渐 (副教授)

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理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入职时间:2015-07-01

学科:生物科学 环境工程

办公地点:未来城校区科教三

联系方式: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区左岭街道锦城街68号,中国地质大学未来城校区

Email:

个人简历

 杨渐,男,副研究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工作;致力于探寻高盐极端地质环境(如盐湖)中微生物的种群分布、适极机理,以及其驱动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并揭示它们响应全球变化的生物学机制及其地质学意义。2015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获博士学位(导师:董海良教授),及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面上项目No. 42272356;面上项目No. 41972317;青年项目No. 41602346)、骨干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水圈微生物”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No. 91751206)一项。以第一/通讯作者和共同作者在 The ISME Journal、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Chemical Geology、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等重要国际SCI期刊上发表论文70余篇。多次受邀在国际盐湖研究会议、地质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和青年地学论坛等做学术报告,参与第11和12届地质微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专题(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过程与天体生物学)报告召集。目前,担任国际SCI期刊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编和《生态学杂志》青年编委。


研究兴趣:

1)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天体生物学:极端环境一般指超出宏体生命生存极限的异常环境。其中,盐湖是一种高盐极端地质环境,其盐度一般超过海水盐度(~35克/升)。自然条件下,盐湖主要是由长期干旱气候导致的湖水过量蒸发而形成。同时,这种高盐极端地质环境曾经出现于不同地球演化历史阶段,也存在于地外星球(如火星)。因此,我们以青藏高原盐湖作为载体,开展研究了高盐环境中的微生物生存方式、能量代谢形式及其参与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为探究地球早期生命的演化和地外行星潜在的生命痕迹提供科学参考。


2)全球变化微生物生态学:咸(盐)湖泊是全球广泛分布的内陆水体,也是全球碳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加剧了咸盐湖泊环境变化。例如:有机碳输入增加、盐度变化、水温升高、氮磷增加、溶氧减少、污染加剧等。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显著影响湖泊有机碳的矿化和埋藏。然而,目前精确评估咸盐湖泊对有机碳矿化和储存的贡献仍是难题,主要原因在于可获取的有效发表数据有限,其次全球气候环境变化对咸盐湖泊碳循环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难题,我们采用地质微生物学的方法,揭示了不同盐度湖泊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矿化过程及其微生物驱动机理,以及其响应气候环境变化的规律。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认知湖泊碳循环以及估算全球湖泊碳收支提供数据基础。


3)微生物组学:咸(盐)湖泊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和功能基因。探索这些高盐环境中新的微生物种群和功能代谢路径,以及其响应不同环境条件变化的规律,在认识微生物与环境共演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结合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和宏病毒组学等技术,在青藏高原不同盐度湖泊中,广泛开展微生物(细菌、古菌、真菌、藻类和病毒等)种群多样性、生态网络、功能基因多样性、群落构建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并通过高分辨质谱(FT-ICR-MS)分析揭示微生物与有机质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不同微生物种群的代谢特征差异。

 

欢迎对以上研究方向感兴趣的同学报考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联系邮箱:yangjiancug@126.com

 

期刊任职和审稿: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副主编,《生态学杂志》青年编委;

Journal of Hydrology、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Microbial Ecology、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Microbiological Research、Geomicrobiology Journal、《地球科学》、《生态学杂志》、《环境科学研究》、《生物资源》等期刊审稿人。


代表性论文:

1.       Yang J, Huang L, She W, Wu G, Wan Y, Dong H, Chu RK, Tolic N, Jiang H. Compositional changes of dissolved organic molecules along water flow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Chemical Geology. 2023, 639: 121741.

2.       Yang J, Han M, Wang B, Yao B, Wu Z, Li X, Liu L, Dong H, Jiang H. Predominance of 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duced by algal and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input in saline lake sediments.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23, 349: 126-134.

3.       Liu Q, Yang J*, Wang B, Liu W, Hua Z, Jiang H*. Influence of salinity on the diversity and composition of carbohydrate metabolism, nitrogen and sulfur cycling genes in lake surface sediments.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2022, 13: 1019010.

4.       Yang J, Han M, Zhao Z, Han J, Zhang X, Xie Z, Jiang H. Microbial response to multiple-level addition of grass organic matter in lake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22, 98: fiac046.

5.       Yang J, Han M, Zhao Z, Jiang H. Positive priming effects induced by allochthonous and autochthonous organic matter input in the lake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 2022, 49: e2021GL096133.

6.       Yang J, Jiang H, Sun X, Huang J, Han M, Wang B. Distinct co-occurrence patterns of prokaryotic community between the waters and sediments in lake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21, 97: fiaa234.

7.       Yang J, Chen Y, She W, Xiao H, Wang Z, Wang H, Liu W, Jiang H. Deciphering linkages between microbial communities and priming effects in lake sediments with different salinity.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2020, 125: e2019JG005611.

8.       Yang J, Jiang H, Sun X, Chen J, Xie Z, Dong H. Minerals play key roles in driving prokaryotic and fungal communiti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of the Qinghai-Tibetan lakes. FEMS Microbiology Ecology 2020, 96: fiaa035.

9.       Yang J, Jiang H, Liu W, Huang L, Huang J, Wang B, Dong H, Chu RK, Tolic N. Potential utilization of terrestrially derived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by aquatic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saline lakes. The ISME Journal 2020, 14: 2313-2314.

10.    Yang J, Jiang H, Dong H, Liu Y. A comprehensive census of lake microbial diversity on a global scale. SCIENCE CHINA Life Sciences 2019, 62: 1320-1331.

 

其它发表论文参见学术网页: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Jian-Yang-62

 

科研项目:

1.     青海省盐湖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A类项目,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作用,2024-01至2025-12,10万,在研,主持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2272356,青藏高原湖泊沉积物中有机碳矿化的微生物作用机制,2023-01至2026-12,57万,在研,主持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面上项目,41972317,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激发效应对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影响及其对盐度的响应,2020-01至2023-12,65万,已结题,主持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1751206,青藏高原湖泊微生物调控碳循环机理及其对盐度的响应,2018-01至2021-12,320万元,已结题,参与(第三)

5.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摇篮计划,青藏高原北部不同盐度湖泊溶解有机碳降解转化机质研究,2018-01至2020-12,30万,已结题,主持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41602346,青藏高原北部湖泊暗固碳微生物群落和功能及其对盐度变化的响应,2017-01至2019-12,20万元,已结题,主持

7.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面上项目,2015M582298,青海省小柴旦湖的盐度梯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016-01至2017-04,5万,已结题,主持

8.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新青年启动基金,青藏高原北部湖泊CO2通量及其影响因素,2016-01至2017-04,6万,已结题,主持

工作经历

[1]   2017.5-至今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  副研究员  |  在职

联系方式

  • [1]  邮编:

  • [2]  传真:

  • [3]  通讯/办公地址:

  • [4]  办公室电话:

  • [5]  移动电话:

  • [6]  邮箱:

  • 团队成员

    极端环境地质微生物学研究团队成员(课题组长蒋宏忱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