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手机二维码

欢迎您的访问
您是第 位访客

最后更新时间 : ..

  • 徐亚东 ( 副教授 )

    的个人主页 http://grzy.cug.edu.cn/xuyadong

  •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 主要任职 :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会员
  • 其他任职 : 国家古生物化石科普专家和科学素养职业认知实践课指导科学家
  • 曾获荣誉 : 自然资源部中国区域地质调查优秀图幅(2021);
    湖北省自然科学技术三等奖(2020);
    自然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2019);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指导教师(2019);
    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2017);
    全国大学青年教师地质课程教学竞赛三等奖(2017);
    湖北省第五届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0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共产党员(2016);
    中国地质大学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2015)
个人简介

徐亚东,于2006/09-2011/06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攻读古生物与地层学博士学位,导师张克信教授,并于2014/08-2015/08在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SIREAL实验室进行博士后研究,导师Carmala N. Garzione教授,主持科研项目6项,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藏南吉隆新近纪盆地古高程的时空二维定量重建》(41302279)、中国地质调查局区调项目《贺州-郴州大地构造格局、资源背景调查》(DD20190811)、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重点项目《滇西剑川洱源新生代沉积盆地综合研究》(cdcgs2018001,作为骨干参与青藏高原重大专项12120111212611212010610103和沙特国际精细地质填图项目等。主持或参与湖北省和中国地质大学教学研究项目2项。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28篇,以主编出版专著1以副主编合作出版专著7部。

第三极青藏高原为研究对象,主要从事新生代岩相古地理、古生物学(孢粉学)、古气候和定量古海拔研究,基于对高原面上大量的古生物化石、岩石地层序列和沉积盆地的综合分析,编绘了青藏高原及邻区古始新世和中新世阶段的岩相古地理图,提出高原重大的地貌反转(东高西低变为西高东低)发生于中新世晚期;通过氧同位素定量模型和孢粉共存分析方法,结合构造低温热年代学,对藏南吉隆盆地和东南缘剑川盆地进行定量古高程研究,发现高原隆升达到高海拔(或现今海拔)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基于新生代孢粉学和稳定同位素分析,获得青藏高原南缘和东南缘新近纪以来关键点位的古气候和古环境时空演化阶段,为区域气候变化和构造隆升事件提供地质支撑,并与全球气候变化对比综合分析区域地貌、气候和构造的耦合关系;卷积神经网络已被用于智能地质填图,为了发掘不同通道的输入数据和特征图之间的关联性,提升智能地质填图的效果,在全卷积神经网络Unet中引入通道注意力模块,提出了一种新SE-Unet网络,应用于湖南省鲤鱼塘地区实验结果表明,总体精确度可达到83.72%,验证了通道注意力机制能够提升网络的学习和表征能力,本方法对于提升智能地质填图具有可行性与有效性;综合编绘中国沉积大地构造图、中国新生代大地构造图、中国沉积岩岩石组合图、青藏高原及邻区新生代构造-岩相古地理图等,完成了青白口纪构造-地层区划和对比图,完善了青白口纪早期-晚期的古地理面貌。


教育经历
  • [1] 2006.2 -- 2006.5

    北京大学       地质学

  • [2] 2006.9 -- 2011.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       博士研究生毕业       理学博士学位

  • [3] 2002.9 -- 2006.6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质学       本科毕业(双)       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
  • [1] 2014.8 -- 2015.8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Rochester)      SIREAL实验室      博士后

研究方向
  • [1] 1、青藏高原新生代古气候、古地理和古高程研究;
    2、长江和黄河流域第四纪阶地和沉积物揭示的古环境变化;
    3、南岭地区综合地层学及其大地构造意义;
    4、智能化地质编图和矿产探查。
教师其他联系方式
  • [1] 通讯/办公地址 :
  • [2] 邮编 :
  • [3] 传真 :
  • [4] 办公地址 :
  • [5] 办公室电话 :
  • [6] 移动电话 :
  • [7] 邮箱 :
南岭地调科研项目组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址:湖北省武汉市鲁磨路38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