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历
宋小青,男,1984年出生,教授、博导、副院长,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土地学会青工委委员,《经济地理》、《热带地理》青年编委。2017年“地大学者”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2006年于华中农业大学获管理学学士学位,2013年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2015年赴德国汉堡大学地理系、CliSAP访学。2006年7月至2008年8月,于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工作。2011年7月至2012年12月,于北京市发改委发展规划处、国民经济综合处挂职处长助理。2013年7月至2017年11月,于广州大学地理科学与遥感学院任教。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人地系统转型、城乡空间治理与国土多功能利用”方向科学研究,以及国土空间规划治理与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应用和决策支持研究。
招生信息:
招收“城市化与土地利用转型”、“城乡空间治理与国土多功能利用”方向硕士研究生,以及“城乡监测与人地系统模拟”方向博士研究生(含硕博连读)。
主要学术奖项:
[1] 王焰新, 宋小青, 王绍强, 郭海湘, 吴巧生. 协同碳中和与生态安全的湖北省城乡高质量发展示范政策研究. 湖北发展研究奖一等奖. 2022年8月.
[2] 宋小青, 赵国松. 耕地利用功能转型及其生物灾害脆弱性管控策略(系列论文). 湖北省社会科学奖三等奖. 2022年8月.
[3] 宋小青. 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及其在耕地转型领域的应用.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青年科技奖. 2015年10月.
[4] 宋小青, 郭海湘, 王绍强, 吴巧生, 白永亮, 张伟, 王焰新, 黄晓玫. 国际碳中和示范区引领构建绿色新发展格局政策研究. CTTI 2022年度智库优秀成果二等奖. 2022年12月.
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两水'农户耕地利用功能转型机理研究”.
[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转型期城市空地形成机理研究”.
[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区域农地利用转型中格局与功能变化的耦合机理——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4]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向的城市空地差异化管控策略研究”.
[5] 国土资源评价与利用湖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韧性规划导向的城市开发边界划定研究”.
[6]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格局与功能互馈视角的珠三角农地利用转型机理研究”.
[7] 湖南省社会发展领域重点研发项目“智慧湖南国土空间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课题“国土空间关键规划要素多情景配置模拟研究”.
[8] 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城镇低效建设用地筛选方法与腾退激励机制创新研究”.
[9]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村镇建设用地再开发调查评价技术研究”(课题技术首席).
[10] 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土地供给侧优化视角下深圳城市空地梯度特征及空间重构模式研究”.
主要学术论文:
Xiaoqing Song, Xiong Wang, Shougeng Hu, et al. Functional transition of cultivated ecosystems: Underlying mechanism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in China. Land Use Policy, 2022, 119: 106195.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264837722002228. (SSCI, Q1)
Xiaoqing Song, Xiong Wang, Xinyi Li, et al. Policy-oriented versus market-induced: Factors influencing crop diversity across China. Ecological Economics, 2021, 190: 107184.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921800921002421. (SSCI, Q1)
Xiaoqing Song, Qi Feng, Fangzhou Xia, et al. Impacts of changing urban land-use structure on sustainable city growth in China: A population-density dynamics perspective. Habitat International, 2021, 107: 102296.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19739752031420X. (SSCI, Q1, ESI 1%高被引)
Xiaoqing Song, Liang Emlyn Yang, Fangzhou Xia, et al.An inverted U-shaped curve relating farmland vulnerability to biological disasters:Im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intensification in China.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2020,732:138829.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0048969720323469. (SCI,Q1)
Song Xiaoqing, Wen Mengmeng, Shen Yajing, et al. Urban vacant land in growing urbanization: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20, 30(4): 669-687.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42-020-1749-0. (SCI, Q2)
Song Xiaoqing, Chang Kang-tsung, Yang Liang, Scheffran Jürgen. Change in Environmental Benefits of Urban Land Use and Its Drivers in Chinese Cities, 2000–2010.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Public Health, 2016, 13(6):535.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3/6/535. (SCI, Q2)
Song Xiaoqing, Huang Yuan, Wu Zhifeng, Ouyang Zhu. Does cultivated land function transition occur in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5, 25(7): 817-835.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42-015-1204-9. (SCI, Q2)
Song Xiaoqing, Wu Zhifeng. Modelling and mapping trends in grain production growth in China. Outlook on Agriculture, 2013: 42(4), 255-263.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5367/oa.2013.0142. (SCI, Q2)
Song Xiaoqing, Ouyang Zhu, Li Yunsheng, Li Fadong. Cultivated land use change in China, 1999-2007: Policy development perspectives.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2012, 22(6): 1061-1078. 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442-012-0983-5. (SCI, Q2)
Yajing Shen, Xiong Wang, Xiaoqing Song*, Huixiao Xu. Regional intensity of biological disasters in farmland: quantitative assessment and spatiotemporal analysis.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1356-022-20497-3. https://rdcu.be/cM3kz. (通讯作者) (SCI, Q2)
Xinyi Li, Xiong Wang, Xiaoqing Song*. Impacts of Agricultural Capitalization on Regional Paddy Field Change: A Production-Factor Substitution Perspectiv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and Public Health, 2021, 18(4): 1729. https://www.mdpi.com/1660-4601/18/4/1729. (通讯作者) (SCI, Q2)
宋小青. 实施耕地多功能管理 推动耕地保护创新发展. 土地科学动态, 2022, 1.
宋小青. 韧性国土空间导向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理论与实证路径. 现代城市研究, 2021, 36(3): 11-16.
宋小青, 申雅静, 王雄, 等. 耕地利用转型中的生物灾害脆弱性研究. 地理学报, 2020, 75(11): 2362-2379.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宋小青, 李心怡. 区域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理论解释与实证. 地理学报, 2019, 74(5): 992-1010.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宋小青, 李心怡. 城市空地的内涵解释与研究方向. 中国土地科学, 2019, 33(6): 71-79.
宋小青, 麻战洪, 赵国松, 等. 城市空地:城市化热潮的冷思考. 地理学报, 2018, 73(6):49-64.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宋小青. 论土地利用转型的研究框架. 地理学报, 2017, 72(3): 447-46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1949年以来中国耕地功能变化. 地理学报, 2014: 69(4): 435-447.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宋小青, 吴志峰, 欧阳竹. 耕地转型研究路径探讨. 地理研究, 2014: 33(3): 403-413.
宋小青, 欧阳竹, 柏林川. 中国耕地资源开发强度及其演化阶段. 地理科学, 2013, 33(2): 135-142.
宋小青, 欧阳竹. 1999-2007年中国粮食安全关键影响因素. 地理学报, 2012, 67(6): 793-803.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价认定的人文地理学科顶级期刊)
宋小青, 欧阳竹. 中国耕地多功能管理的实践路径探讨. 自然资源学报, 2012, 27(4): 540-551.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
宋小青, 欧阳竹. 耕地多功能内涵及其对耕地保护的启示. 地理科学进展, 2012, 31(7): 859-868. (获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领跑者F5000论文)
王志盼, 张清凌, 宋小青, 等. 基于位置大数据的中国跨境电商时空格局变化及其影响机制. 经济地理, 2022, 42(1): 44-52. (通讯作者)
赵清林, 张伟娜, 李心怡, 李殿鑫, 宋小青*. 2006—2015 年湖北省城市相对收缩时空变化. 地理科学进展, 2020, 39(7): 1106-1116. (通讯作者)
叶晓琪, 宋小青*, 谭子安, 吴志峰. 大都市镇域耕地功能格局及其成因. 热带地理, 2017, 37(6): 862-873. (通讯作者)
主要学术著作:
[1] 宋小青. 耕地利用转型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22年7月第一版.
[2] Xiaoqing Song, Zhifeng Wu. Urban Land Expansion and its Impacts on Cultivated Land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a. In “Urban Expansion, Land Cover and Soil Ecosystem Services”, Routledge, Taylor & Francis Group, 2017.
主要学术贡献:
[1] 构建了格局与功能互馈的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框架,揭示了耕地利用功能转型的路径、机理和生物灾害效应,提出实施耕地多功能管理推动耕地利用转型的实践路径;
[2] 创新性开展了城市空地国际比较研究,揭示了土地利用转型过程中城市空地的梯度特征、成因与多功能转型价值。
主要咨政建言:
[1] 王焰新, 宋小青, 王绍强, 吴巧生, 郭海湘. 关于打造“武汉国际碳中和示范区”的建议. 2021年4月8日被湖北省省长和五位副省长实质性肯定批示.
[2] 王焰新, 宋小青, 王绍强, 郭海湘. 关于打造“江汉平原农作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区”的建议. 2021年12月4日被湖北省省长实质性肯定批示.
[3] 黄晓玫, 白永亮, 张伟, 宋小青, 郭海湘. 湖北打造国内大循环重要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的目标、路径和重点举措. 2022年8月26日被湖北省省长实质性肯定批示.
教育经历
[1] 2002.9-2006.6
华中农业大学 | 土地资源管理 | 管理学学士学位 | 本科毕业(双)
[2] 2008.9-2013.7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 生态学 | 理学博士学位 | 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
[1] 2006.7-2008.8
湖南省国土资源规划院
[2] 2011.7-2013.7
北京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
发展规划处、国民经济综合处
|
处长助理
[3] 2013.7-2017.11
广州大学
|
地理科学学院
|
院长助理
|
副教授
社会兼职
-
[1] 中欧土地土壤工作组委员、中国国土经济学会、中国土地学会青工委委员,《中国地理科学评论》主编,《经济地理》、《热带地理》青年编委,《Journal of Geography and Geology》编委;《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Land Degradation & Development》, 《Land Use Policy》、《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Cities》、《Applied Geography》、《Urban Science》、《Land》等期刊匿名审稿人
联系方式
[1] 邮编:
[2] 传真:
[3] 通讯/办公地址:
[4] 办公室电话:
[5] 移动电话:
[6] 邮箱:
团队成员
地表过程与可持续发展创新研究中心
本人负责“中心”的“空间规划与人地系统模拟”方向团队建设。团队面向立足“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重大现实需求,聚焦人地系统转型重大科学问题,重点开展人地系统模拟、城乡空间治理效应评估及决策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