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联系方式
邮编 :
通讯/办公地址 :
移动电话 :
邮箱 :
-
个人简介
彭松柏(Peng Songbai),1963年8月出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系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武汉地质学院地质力学专业大学本科毕业,获学士学位。1989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构造及地质力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博士学位。1984-2007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从事科研及科研管理工作。2007-至今,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构造地质系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前寒武纪蛇绿混杂岩、岩石大地构造、显微构造、区域成矿及矿田构造研究,以及构造地质学、显微构造地质学教学。主要研究地区:华南鄂西黄陵穹隆地区、粤西-桂东南地区,以及滇西腾冲地区。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北省地质学会理事、《华南地质与矿产》编委。现任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重点项目计划评价专家、财政部中央财政资源类专项评审专家、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资源评审委员等职。科学研究领域和成果 主持及参加国家自然基金、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9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4项,参加2项;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9项,合作出版专著4部。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已发表论文64篇(第一作者、通讯作者33篇),其中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EI论文20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排名第十一)、省、部级科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排名第一、排名第十一)、地矿部科技成果三等奖(排名第三)1项。 目前承担科研项目1.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古元古代混杂岩成因及深俯冲动力学意义 (2018-2021);2. 参加中央高校科研专项“地学长江计划”项目:长江中下游地区重大地质过程及资源效应(2017-2020)。 主持及参加科研项目(一)国家级项目1.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穹隆古元古代混杂岩成因及深俯冲动力学意义”(2018-2021);2.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扬子克拉通黄陵背斜元古宙变镁铁-超镁铁岩成因及大地构造意义” (2013-2016);获省级一等奖(排名第一)3. 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华北克拉通破坏”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华北克拉通与世界其他代表性克拉通的对比研究:对克拉通破坏和大陆生长的启示”(排名第二)(2011-2014);4.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云开造山带元古宙变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构造演化”(2001-2003);5.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云开地区前...
-
教育经历
[1] 1980.9-1984.7
武汉地质学院 | 构造地质学 | 大学本科 | 学士
[2] 1986.9-1989.7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构造地质学 | 硕士研究生毕业 | 理学硕士学位
[3] 2001.10-2007.1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 构造地质学 | 博士研究生毕业 | 理学博士学位
-
工作经历
[1] 1984.7-2007.6
 构造地质室、科技处 | 中国地质科学院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  | 科技处副处长 
[2] 2007.7-至今
 构造地质系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  | 构造系主任、书记 
-
研究方向
[1] 前寒武纪地质;蛇绿混杂岩;岩石大地构造;岩石地球化学;显微构造地质;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