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修国 (教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主要任职:历任遥感科学与技术系主任、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地信学院副院长

学术荣誉: 新世纪优秀人才

曾获荣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湖北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功个人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贡献奖
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
首届武汉地区IT十大风云人物
中国高校十大GIS创新人物
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先进工作个人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9-02-25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入职时间:1991-07-01

学科:地理空间信息工程 遥感科学与技术 地理信息科学 信息工程

办公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655

联系方式:18942900216

Email:

研究领域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研究领域

刘修国,男,汉族,教授,1969年生,河南潢川县人。9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计算机系并留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至今,1999年获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硕士学位,2004年获地图制图学及地理信息工程专业博士学位。2003年,受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软件工程中心研修高级软件工程及管理技术。1997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现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致力于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及服务、遥感信息智能提取及其地学应用、空间信息智能分析及其软件系统研究开发与教学工作,研究成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次、获省部级科技成果一等奖6次;发表科技论文160余篇,个人先后6次被授予省部级荣誉称号。

研究方向

“测绘科学与技术”学科

  • 地理空间智能建模与地学过程模拟

  • 遥感信息智能提取及其地学应用

“资源与环境”学科

  • 地理空间智能建模与地学过程模拟

  • 遥感信息智能提取及其地学应用

“电子信息”学科

  • 空间信息智能分析及其软件系统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

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开发与应用 ,2009

  •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2002

  •  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1996

省部级科技成果获奖:一等奖6项、二等奖2项

  •  地质矿产调查全流程数字化理论、技术方法与软件平台,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一等奖

  •  上海三维城市地质调查,2011年,国土资源部科学技术一等奖

  •  大型三维GIS平台研发与应用,2010年,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

  •  分布式大型GIS平台软件,2007年,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  MAPGIS地理信息系统,2001年,湖北省科技成果一等奖

  •  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学图件编辑出版系统,1995年,地矿部科技成果一等奖

  •  国产卫星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业务系统研制与应用,2019年,中国遥感应用协会科学技术二等奖

  •  省级行政区域界线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 2004年,中国测绘学会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

个人获奖情况

  • 1997年,被评为地质矿产部“八五”科技先进工作个人;

  • 2003年,被评为“首届武汉地区IT十大风云人物”、“武汉市新长征突击手”;

  • 2006年,被评为“中国高校十大GIS创新人物”;2006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授予“湖北省参与载人航天工程有功个人”;

  • 2007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 2010年,被武汉市科协评为“武汉市优秀科技工作者”;

  • 2011年,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十一五”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贡献奖。

科研项目

在科研方面,作为负责人之一或主要骨干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省部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重大科技项目三十余项。典型项目有:
2015
-20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高分辨率极化SAR图像对象化目标分解方法研究”,负责人;

2012-2013,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地质矿产资源高分应用示范先期攻关”地质灾害调查子课题, 负责人;

2012-2014,中国地质调查局“三维地质填图与深部地质调查试点”计划项目“长江三角洲重点地区三维地质填图(**50)”,负责人;

2012-2014,中国地质调查局“城市群地质环境信息平台框架及关键技术研究(水环[2012]第08号)”,负责人之一;

2011-2013,武汉市“学科带头人支持计划”项目“大规模复杂时空数据三维可视化关键技术研发”,负责人;

2008-2010,发改委卫星产业化专项“武汉城市圈国土资源卫星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发改委高技[2010]37号)项目,负责人;

2008-2010,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基于地质本体的地质三维建模技术与方法研究”,负责人;

2005-2010,国土资源部全国危机矿山接替资源找矿项目“三维矿体模拟与储量估算”专题,负责人;

2007-2009,湖北省软件产业专项资金项目“MAPGIS三维可视化城市地质基础信息管理与咨询服务系统研究”,主持人;

2006-2010,中国地调局与上海市政府共建项目“上海市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服务系统”,负责人;

2006-2008,中国地调局与广州市政府共建项目“广州市三维地质数据管理与可视化服务系统”,负责人;

2002-2003,863计划项目“面向网络海量空间信息的大型GIS研究与开发”,负责人之一;

1996-2000,国家科委九五重中之重科技攻关项目“国产地理信息系统基础软件的开发与商品化”,负责人之一;

1992-1995,地矿部八五攻关项目“第二代图示技术及其在地学中的应用研究”,专题负责;

1992-1993,地矿部重点项目“计算机辅助彩色地图编辑出版系统”,研发骨干。

教学情况

作为教师,主讲《数字地面模型》、《三维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遥感原理与应用》等课程。在教学中,结合现代教学要求,针对所教授课程的特点,探索多种互动教学模式,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参与编写的教材与著作有:《遥感信息工程》(科学出版社 2011)、《空间数据库》(科学出版社 2009)、《MAPGIS IGServer》(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等。

代表性学术成果

地理信息分类与编码规则,国家标准,GB/T 25529-2010 ,2010年颁布,参与起草编写。基于模板缓冲的多对象动态剖切方法,发明专利(ZL2010 1 **.1),2012年授权,第1发明人;

基于GPU加速的体数据动态剖分方法, 发明专利(ZL **1.6),2013年授权,第1发明人;

一种基于全球剖分的大规模气象体数据绘制方法,发明专利(ZL **8.X),2013年授权,第2发明人。

综合多特征的高分辨率极化 SAR 图像分割[EI],《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15, 37(3);

利用改进三分量分解与Wishart分类的极化SAR图像建筑提取方法[EI],《测绘学报》,2015, 44(2);

一种综合多特征的全极化SAR图像分割方法[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 39(12);

一种极化SAR协方差矩阵综合四分量分解模型[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4,39(7);

A four-component decomposition integrating selective deorientation and generalized volume scattering[EI]. In: Proc. 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Symposium 2013, 2447-2450, Melbourne, 2013.07. 21-26.

综合去取向和广义体散射的三分量极化目标分解模型[EI],《电子与信息学报》,2012,34(10);

归一化方法消除极化雷达图像Freeeman分解中的不一致性[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3);

非线性克里格法在矿体储量估算中的应用[EI],《中南大学学报》,2013,44(5);

一种综合多特征的全极化SAR建筑物分割模型[EI],《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4);

一种基于交叉剖面的地质模型构建方法[EI],《岩土力学》,2011(8);

3D矿产建模技术在数字矿产勘查中的应用[EI],《地球科学》,2010,35(3);

基于地质统计学法的三维储量估算系统研究与应用[EI],《吉林大学学报》,2009,39(3);

面向三维地质建模的领域本体逻辑结构与建模方法,《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9,25(1);基于线框架模型的三维复杂地质体建模方法[EI],《地球科学》,2006,31(5);

Lidar点云数据中建筑物的快速提取[EI],《地球科学》,2006,31(5)。

 

联系方式

通信地址: 中国地质大学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邮政编码: 430074
E_MAIL
: LiuXg31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