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水福 (教授)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硕士生导师

性别:男

毕业院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学历:博士研究生

学位:工学博士学位

在职信息:在职

所在单位:资源学院

入职时间:1983-12-20

学科:矿产普查与勘探

办公地点:文化楼211

Email:

当前位置: 中文主页 >> 科学研究 >> 著作成果

混源油判识及其油源贡献比例确定

点击量 :

学校署名 :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所在单位 : 资源学院

作者 : 李水福

教研室 : 石油地质系

出版地 : 武汉

出版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项目来源 : 企业委托横向协作

简介 : 油气混源现象在油气成藏过程中普遍存在,开展混源油研究是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前提,也是划分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的基础。在石油勘探过程中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目前混源油研究现状,并考虑到原油组分特性,采用多组分烃类化合物为研究对象,通过任意调节端元油的混合比例,计算得到一系列模拟混合原油的烃类化合物分布曲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将它们与实验混合原油(或实际混源油)的烃类化合物分布曲线进行拟合,从而得出相对精确的混源油油源贡献比例。
在端元油配比实验和典型实例验证的基础上,以泌阳凹陷为例,详细系统地开展未知地区的混源油研究。针对生物降解原油与正常原油以及烃源岩之间的油源对比问题,提出用C29藿烷替代C30藿烷计算伽马蜡烷指数,并结合2×C24四环萜烷/C26长链三环萜烷指标作为判识混源油图版。经过油源综合对比和判识,认为下二门地区具有油气混源现象,其中核二段原油不能完全独立成藏,而是与核三上段油源混合成藏。选择典型端元油计算了该地区混源油的油源贡献比例。
本研究主要创新点:
1、混源油比例计算方面——采用多组分烃类化合物代表的特征曲线,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拟合理论计算的烃类特征曲线和实际混源油的烃类特征曲线,从而求得最佳混合比例。第一,体现在计算载体选择上,以烃类化合物为主的多组分含量分布曲线为研究对象,避免单一化合物,避免绝对定量分析;第二,体现在计算方法上,首次应用跨学科的灰色理论——灰色关联分析法,对烃类特征曲线进行拟合,以求得混合比例。既体现又学科交叉性,又避免复杂的数学计算,具有简单、方便和可行性。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石油学报》2008,29(5):688-693.
2、混源油判识方面——针对泌阳凹陷北部斜坡带存在不同程度生物降解原油的特点(部分原油生物标志化合物受到降解影响),通过对国内其他地区259个正常原油和烃源岩C29藿烷与C30藿烷比值研究后,提出以新伽马蜡烷指数(C30伽马蜡烷/2×C29藿烷)替代伽马蜡烷指数(C30伽马蜡烷/C30藿烷)用于生物降解原油与正常原油之间的油源对比。并结合2×C24四环萜烷/C26长链三环萜烷参数,对泌阳凹陷混源油进行判识。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石油学报》2010,31(6):946-951.

著作类别 : 科研成果

出版社级别 : 地方出版社

学科门类 : 工学

一级学科 :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ISBN号 : 978-7-75625-2900-2

出版日期 : 2012-12-01

是否译文 :

字数 : 190,000

  • 附件:混源油判识及其油源贡献比例确定-专著封面封底.pdf  下载:[]

    上一条: 中国东部地区富烃凹陷烃源岩特征类比与综合评价

    推荐此文